企业文化
Corporate culture

联系方式
Contact us

广东自远环保股份有限公司
电  话(Tel):19128435215

传  真(Fax):0753-2513793
地  址: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扶大高新区三葵
联系人:江小姐
邮  箱:mzhbzp@163.com
邮  编:514700

企业文化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企业文化
《中国文化十二讲》之十一 中国文化中的武功与武德
更新时间:2018/5/14 10:02:08 来源: 浏览次数:2826
< 返回文章列表

     【中国文化中的武功与武德】
    先讲“文化”是什么?文化只是人生,是人生的一个综合体,与言个人的人生不同。人类生活同中有异,因此人类文化可有种种各别之体相。近代人言文化,每多注重其体相之外面,但更要在能深入到里面去,求其意义与价值。从空间说,文化贵能“扩大”;从时间说,文化贵能“悠久”。中华文化所拥社会最广大,所占历史最悠久,因此中华文化,其所涵之意义与价值亦必最高贵,最值得研求。
中国古人讲文化,主要在讲一个“道”字,道即人生应走的路。文化不同,即道不同;社会扩大,因其道之可大;历史悠久,因基道之可久。中国人讲道字,不仅讲了文化之外表,并已讲到文化里而深处,即其意义与价值之所在。若只从外表讲文化,最多是讲了文化形态,生活式样。譬如穿衣、饮食、住屋、走路等等,可有各种不同的式样,此各种不同的式样,即见文化之不同。但文化固是同中有异,尤贵能懂得其“异中有同”。各民族文化之所以相异处,在其背后各有一道。
     中国人讲道,不仅是讲人生所走的路,更要讲人生应走的路。所以中国人讲道,有“大道”“小道”之分。大道人人可行,时时可行,处处可通,而后谓之大道。若只是少数人短时期可行,走到远处大处便不通,这是小道。也并不是不能有小道,只该从大道分出若干小道,由各条小道仍可汇合互通,这就成了大道。所以道有通塞,有大小。因[ml1] 其大,故能通;因其通,所以大。中国文化之伟大,因其能注意寻求人生大道而来。
     今试问人生每一条道,该从何处出发,该通到那里,到何处归宿?中国人此问题上有一主要答案,中国人认为人生一切道,都应由其内在之“德性”发出,也应都通到人生之内在德性为归宿。《中庸》上说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。”中国文化之最重要中心观念即是“性道合一”。性由天来,道由性起。中国人讲天,也可说是一自然,也可说是自然中一种最高真理。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,即性道合一。性禀自天而蕴于内,道行于人而形之外。天人合一、性道合一,也即是内外合一、心物合一。天人相通,内外相通,此始是大道,亦可称为“达道”。道行而成,形于外,回到人心,则谓之德。德是行道而有得于己之谓,故可合称“道德”。天赋称性,由性发为行,由行而有得于己谓之德。故可合称“德性”。此一“德”字,即是性道合一。此是行为与德性合一,亦即自然与人文合一。总之,中国人讲道,要其无往不合,处处可通,此乃中国文化一套大理想,一番大结构。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所陶冶而出之人才,则人曰“通人”,才曰“通才”。亦非不要专家与专才,主要仍在此各别的专门仍能相通而合一。
    姑举文武一端为例。中国人常把“文武”连在一起讲。中国的文化观念是要“相辅相成”,两个东西混合起来达成于一。中国人说智、仁、勇是三达德,讲文化需此三达德,讲武德也需此三达德。一个文化之能期其悠久博大,也该归功于武功。武功则本于“武德”,武德是武功的基础。
天道有生杀,人道有文武。中国人理想,要能文能武,“文武”兼盛。偏向一边,这只是小道。文武兼尽,才算是大道。中国历史上如周文王、周武王、汉文帝,都是美谥,文武并无轩轾。所谓“允文允武”,文治武功必兼修并重,这就是中国一套传统的哲理。
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,但春夏生长,秋冬杀伐,同是天。杀伐即所以完成其生长。人有死生,惟其有死,乃可有继起之生。个人生命很短暂,最多不过八十、一百年便完了。旧生命死亡,新生命茁长。一个人死了,有千千万万后起的生命还是继续存在。大家说,中国文化是讲和平的,但和平中兼涵有武力。中华民族之悠久存在,主要在和平,而亦表现有武功。
     论到中国的国防线,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长。单言北方,从东北到西北,由辽东半岛起,直通到甘肃、宁夏。北边是一个大高原,气候寒冷,生产瘠薄。南边是一片大平原,气候温和,物产丰盈。两边接界如此辽阔,两边对比又如此悬殊。所以在中国历史上,防御北边强敌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。西南的边防,更复杂不简单。即如汉代之匈奴,唐代这突厥,以下之辽、金、蒙古等异族侵拢,不赖优越之武功,何以能保全内部社会之繁荣与建设?蒙古人的武力震烁一世,他们打不进中国来,便掉头指向西方求发展,从西方得到了胜利,再回头来转向中国。直从成吉思汗到元始祖,三反四覆不断南侵,最后才把中国吞并了。当时的中国,本已孱弱,又兼内政不修,文治影响了武力,但尚然如此坚韧难。即此一段历史,便可说明中华文化是强有力的,虽一时失败,也已充分发挥了中国的武功。
    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也多是文武兼通的。如周公,不仅是一军事家,同时亦是大政治家、大文学家。后来人注意了他这一面,却忽略了他那一面。再看孔子,他亦看重武备,娴熟军事理论。他的学生如子路、冉有、有若,都能打仗。墨子擅武事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荀子有《议兵篇》。      《孙子兵法》尤为近代西方军事家所推重。
     《左传》上记载当时许多贵族,都是文武兼通。大小战争,除应有的兵谋战略之外,既尚礼,又崇道,雍容文雅;极严肃,也极轻松;极规律,也极幽默。多能于武功中显“文德”。《左传》不失为世界上第一部讲战争最有人生趣味,又是最有文化意义的书。孔门后起如吴起,也是一位大军事家,又通政治。乐毅亦能外交,能兵事,而且带有极浓重的文人气息。汉唐以来,文人能武,武人重文的,不胜缕举。有些人,很难说定他是武通文,抑是文通武。要之,中国军人,理想上必求其智、仁、勇三达德兼备,本之武德,而见之武功的[ml2] 。
中国古人,对于许多军事学上的见解亦极高明,尤注重的在“衡评将才”,主要看其能统率几多人。能将兵愈多,则其将才愈高。惟大将之才始可统领大兵团。春秋时,有人说楚子玉将兵过三百乘,便不能全军而归。韩信对汉高祖自称将兵多多益善,又能驱市人而战,那真是大将之才。因军队要节制,讲节制要明分数,使将非其才,带了大兵团,反易败绩。中国军事史上,不少以寡击众的战例,其实只是将才高下,不关兵数多寡。东晋时,苻坚也是知后的,他登上一山头眺望,就告诉他的幕僚们,你们如何说东晋军队不行,看来不是可欺呀!后来苻坚果败了。因苻坚带的是杂牌兵,乌合之众,人尽多,也易败。东晋北府兵是经过严格训练的。项羽最能打仗,汉高祖却似乎不谙军事,但汉高祖手下用了三个人,一个是韩信,一个是萧何,一个是张良。韩信是大将,可以统率大军独当一面,当时黄河以北全交他指挥。张良是一个文弱书生,但他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是一参谋人才。萧何在后方,负责后勤补给,壮丁粮秣有损缺时,全由他负责安排运送。别人都不懂得汉高祖何以能打败了项羽,却由汉高祖自己说出这番道理,这是深合军学原理的。可见面礼汉高祖能在军事上作通盘筹划,韩信也说他有将将之才。
    参谋制度在西方,是近代始有的。但在中国,很早就知道军队中参谋之重要。参谋在中国,旧称“军师”,或称“谋士”。如战国时孙膑,楚汉之际的张良,三国时的诸葛孔明。同时如曹操,他是一位文学学政治家,同时是一位最高级的兵事指挥官,他之最不可及处,在能用良好的参谋。曹操幕下足智多谋之士极众。又如唐代的李泌,也是第一流的参谋人才。
    中国历史上参谋人才划策定计之最高表现,便如近代西方军事学上所新兴的“地缘政治”的理论一样。因中国是个大国,军事胜败,往往不由某一战场来决定。如春秋时代争霸业,战策士言纵横,这些都是讲究地缘政治之先声。楚汉对阵,汉军韩信一支左翼,黥布一支在右翼,彭越一支直捣楚背,而项羽只知道在荥阳成皋一线上与汉军争进退,宜其失败。此后如东汉初,如三国,如唐宋、明三朝开国,皆是群雄并起,孰应先击,孰应后定,深谋远虑,都要先争胜于庙堂之上,都须参谋人才来策划。
    以上略举一些例来说明中华民族在军事天才方面之卓越。以下要讲一些中国文化中所揭举的关于兵事学上之最高原理。
    中国军人的精神修养,基本着重在智、仁、勇三达德,上面已说过。这三达德中,又以仁为主,中国文化主要精神都发源在一个“仁”字上。孟子谓:“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。仁者爱人,有礼敬人。”礼是仁的表现,仁是礼的本原。但战争本是要杀人的,好象是一种极残忍的行为,我中华民族虽尚武而不流于残忍,所以能绵延历久,屡挫不衰。中国军事要讲顺天应人,替天行道。所谓“止戈为武”,“仁者无敌”,战争乃为一种吊民伐罪,以杀止杀的行为。故军队则称为仁义之师。孟子也说:不嗜杀人,不是不杀人。但杀人总不是好事,因此非存心至仁,则不宜来担任此杀人的大任。既要杀人,自己也该不怕死,所以说:“有断头将军,无降将军。”视死如归,也是武德。那有所谓光荣的投降?当知两军交锋,固是要争胜败,更要是“争是非”。是的向非的投降,实无光荣可言。一个人有生必有死,活要有意义的活,死也得有价值的死。成功要有价值,失败也应有价值。中国人强调“精神不死”,躯体虽不保,但其人格气节仍然存在。战争并不是鼓励杀人,更不是鼓励自杀。心中只有一个道,一个仁义之道,一个忠勇之道。死生一观,并不在这些上来计较。
     中国军人既尚仁,又讲礼、吉、凶、军、宾、嘉五礼,军礼占其一。可见中国文化中之中国军人,正也代表着文化传统主要精神之所在。
    孔子在《论语》里,提出了一段军人修养最高精神的话,说:“子之所慎,斋、战、疾。”斋是祭前的斋戒,所祭是鬼神。鬼神有无,直到今天还无定论。孔子在祭前斋时,既不确认有鬼神,也不确认无鬼神,只是此心戒慎,不懈怠,不做作。祭只是祭,斋只是斋。疾病之来,也不知将成大病,抑系小疾。但不要害怕,也不要疏忽,只一心戒慎在疾上。遇战事,也如对鬼神,对疾病般,固不知当前敌人是强是弱,只莫放松、莫紧张,不当它是强敌,亦不当它是弱敌。不可说没呈,也不说是有事,临阵只一心在临阵上。慎是不怕也不忽,不把事来看大,也不把事来看小。当知临祭、临战、临疾,皆是人鬼关头,死生之际,在可知不可知之间。孔子举一“慎”字教人,这是精神上最高修养恰到好处之明训。我们若懂得孔子这番教训,自然不会有好战的心,也不会有畏战的心。大敌在前,亦当如对鬼神般,不认其真有,亦不认其没有。兵凶战危,如疾病般,不认为不重要,也不太认为重要。诸葛孔明说,先帝知臣一生谨慎,故临终付臣以大事。曹操临阵,在马上意思安闲,如在欲战。当然曹操是一雄杰,但从精神修养上讲,似乎还要逊诸葛亮一筹,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讲军人修养一最高境界。
   中国社会上又着意表扬失败的军人,尤着的如关羽、岳飞,今人称之为“武圣”。关羽在历史上表达了一个“义”字。当时曹操很赏识他,礼遇有加,封侯赠金,无所不至。刘备则正是走投无路,到处流亡。但关羽不为曹操所动,还是走归刘备,这就是他的义。岳飞精忠报国,十道金牌班师回来,冤死在风波亭,在历史上表达了一个“忠”字。我们看《水浒传》上一百零八位好汉聚集在梁山泊忠义堂,打起“替天行道”的杏黄旗,这见文化传统中之忠义武德,流传在民间社会,真是根深蒂固的。抗战期间,本人到安南河内,咖啡馆里都挂有关公及孙中山先生之像。这里日月潭,也有文武庙。香港警察所,都挂关羽像。可见关羽、岳飞,他们虽都是失败了,但他们的失败,却比成功的价值更高,意义更大。正因战争虽重胜败,更重要是非。不义之师,胜了也无意义价值可言。打仗是要打仁义的仗,军人该充分表露他们的忠义之气,忠义则永存千古。军人遇失败,更显出他一番忠义之气来,所以直到后代,更有他极大的贡献。
   [ml1]中国人爱好和平,正因为爱好和平,才去寻找得到与维护和平的手段和方法,武是用来治乱兴义立仁的。
大家或共通之道为大道,圣贤者,由大道出发入小道探求人未知且能合于大道之道。性道合一,就是内外合一或内外相通,率性而行,也即诚,不自欺之谓诚。
   [ml2]中国人讲文武兼备,拜官授爵亦以军功武德为据,上至皇子皇孙,下至庶众贱民,无不如此。


上一篇:魏文侯的治术
下一篇:《中国文化十二讲》之十 文化与信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