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文化
Corporate culture

联系方式
Contact us

广东自远环保股份有限公司
电  话(Tel):19128435215

传  真(Fax):0753-2513793
地  址: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扶大高新区三葵
联系人:江小姐
邮  箱:mzhbzp@163.com
邮  编:514700

企业文化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企业文化
文化与中国之师道
更新时间:2018/5/14 10:11:49 来源: 浏览次数:3044
< 返回文章列表

     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中,并未产生有宗教,而教育则为中国人一向所重视。我们亦可说,中国社会之有学校,即已代替了其他民族之教会,而中国社会之师道,也已兼尽了教会中神父与牧师的职责。
中国古谚相传,“天、地、君、亲、师”,“师”与天、地、君、亲并列为五,可见中国人对师道之重视。无天、地、君、亲,人不会出生。无师,人      不会完成。“尊师重道”,乃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特有精神。而中国社会,亦以师道为中心而维系。所以说“作之君,作之师”。但君主政统,师主道统,政统不容不变,道统不容中绝。因此,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,毋宁是道统更重于政统。因此孔子弟子,也要说“夫子贤于尧舜”了。
孔子可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第一人,因此孔子最受中国人尊敬,而孔子亦被称为“至圣先师”。正为孔子乃为中国社会首唱“师道”。孔子是一个师,而同时又是一圣人,中国人理想中的“圣”,同时便该是个“师”。而为师者,在理想上也该是个圣。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著精神之点,正好把孔子来代表。
    唐代韩文公作《师说》:曰: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”这三项,实已包括尽了为师之三大任务。“道”有“天道”“人道”之分。人道亦从天道来,人固不能违逆或超越天道,而自有其所谓道。但在天地之中而生有人类,在人类自身应该自有人类的一番道。因此,为师者之最高理想,必能学究天人,通天人之际,守先待后,把此道来永远传递给后代人。用现代语讲,为师者,应懂得宇宙原理与人生原理,并应懂得此两项原理之相通相合处。这就包括了宗教信仰和伦理哲学,和科学知识之三方面。才能完成其为师传道之大责任。
    其次是“授业”,此“业”字,并非如现代人想像,专用来作个人谋生的职业解。此业字,应该指的是“学业、事业”。人生在世,各应经过一番学问,再把他学问所得来贡献于斯世,这即是事业。因此,学业乃事业之体,事业乃学业之用。此二者,仍只是一业。此一业,实为人生本职,因此亦可称“职业”。中国俗语又称有“行业”。各种行为,各种职守,都应由各种学问,而成为各种事业。师道相传,并非空洞的传那道。在道之中,便包有各种业,因此中国人亦称为“道业”;亦可称“道行”。道业有大小,道行有高低。总之是全靠师者传授。梓匠、、轮舆全是业中亦全有道,因此,梓匠、轮舆也各有师。
    再次讲到“解惑”。人类历史不断地在变,社会情况,时代背景,各有不同。人之才性与遭遇,也是千差万异。于是该守何业,该遵何道,在此上易生惑。生乎今之世,未必能行古之道,禹、稷、颜回亦不同道。所以孔子教人,于学外兼重“思”。遇惑故须思。师道又重在能为人解惑。孔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若仅温故,不知新,便不能尽为人解惑的责任。
    由上说来,师道至高,试问谁人能尽得此师职?因此,孟子说:“人之患在好为人师。”孔子也只说:“我学不厌而教不倦。”因人道绝对需有师,而师道难尽。故即孔子,也只有一面教,一面学,中国古人又说:“教学相长”,便是这道理。
    但师道虽如此般重大高深,我们也可从其最切近外讲,师道最切近处,只在教人如何好好地做一人。孔子曰: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只要我自己诚恳、忠实、想好好地做一人,孟子曰:“子归而求之,有余师。”孔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焉。”那叫做“能自得师”。他既能自得师,自能懂得推己及人,如何去引导人,劝戒人,教人好好地做一人。因此师道却又是人人皆能,只需有一个起码条件,而此起码条件,却同时已是为师之道之最崇高的目标了。
    《中庸》上也说:“执柯以伐柯,其则不远。”又说:“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终不可以为道。”人道既不远,师道也自不远人,只要自己先办一个“必得好好地做一人”的诚心和定意,从来也没有先学养子而嫁的,那他算已是具备了一个为人师的资格了。
    然而此事又是说来容易做来难,其实社会上绝大多数人,都是有诚心想好好地做一人,但不知他这一番诚心便已具备了为人师的资格,因此说:“人莫不饮食,鲜能知味也。”有些人,刻意求之太远,即就中国史来讲,孔子以后,百家争鸣,在他们,莫不有一番绝高的大理论,像庄、老,像申、韩,忌不都是吗?但若真想要拿他们这一番道理来教人,尤其是教育青年们,那就毛病百出了。试问如庄、老,议论尽高,但如何好把来真个教育青年们照此道理去做人?从前秦始皇最佩服韩非,因此赵高便拿韩非讲的道理业教始皇爱子胡亥。胡亥一脑子只懂得这般人便该黥,这般人便该劓,这般人便该具五刑,甚至夷三族,结果秦朝就亡在胡亥手里。因此理论尽高,知识尽专门,但有时仅止于此,却不得为人师,这便是所谓“贤者过之”了。即如庄、老、申、韩,也不该一定说他们不贤,但他们到底是不该为人师。
    到了汉朝,渐渐懂得这道理,他们便专拿孔子之道来教人。但孔子之道虽记录在书本上,严格言之,书本上所记录的,却并不便是道,最多只好当是一些道的影子。若论道的本身,则该在人身上,该在师身上,所以说“师严而道尊”。又说:“道不虚行,存乎人。”若移开了师和人的本身,而专指着书本上的影子来教人,便易于糊涂影响了。汉代许多经师,有些专讲经书里的训诂和章句,他们不免把道的本真忽忘了。因此,遂有人说:“经师易得,人师难求。”其实经师须是一专家,非皓道穷经不易到,而人师则只须朴实头地,略通经书大义,以身作则来教导后进便得了。可见所难者并不在此而在彼。
    此彼,师道更见黯昧,于是佛教遂传达室入中国,大受一般社会之欢迎。这可以说宗教代替了教育。下到唐代,以诗赋取士,诗赋也没有教育意义。因此遂逼出韩文公来盛唱中国传统之师道。下到宋代,理学家们,遂开书院讲学之风。于是中国传统师道,重见光昌,而释、老、功利、辞章,都不被认为是师道之正宗。
    又下,由明入清,清政权是异族入主,他们只希望中国人全做顺民,全做守法遵令的老百姓,却不喜欢大家认真好好地做个人。一般学者受政权压迫,埋头到故纸堆中去,他们只想学汉代的经师们。中国传统师道,在此两百几十年内,可说又重告衰微。
    这下面要讲到近代,清政权推翻了,西方社会的一切传入了中国。在西方,本来是宗教代替了教育的。直到现代国家兴起,他们才把教育权从教会手里拿过来,转移到政府手里,便有他们所谓的国民学校。至于西方的大学,则专重在各种专门知识之传授,亦与中国传统教育理想不尽同。此项教育制度传入中国,以前在大陆,中小学教育,是有一些成绩的。但中小学的教育宗旨,只在教育国家公民,其次是传授智识,练习技能,好为青年们预备将来谋职业。青年们进学校,渐渐只注意在为他们各自的将来打算条出路。而教师呢?在社会观念上,也渐渐成一种职业,也只是中年以上人谋生的一条出路而已。因此,教师只成为一稗贩智识者,他教的是书本,或技能;学生呢,也只是在书本上技能上学,教师与学生双方,在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却日见生疏。于是,师与道,便显然地划开,成为有师而无道。换言之,是只剩了教育方法,而没有教育精神。
    而中国从前的师,大多是开门授徒,私家讲学的,民国以来,教师全受公家给养,论职受薪,与政府公务员并列,成为所谓的公教人员。换言之,教育也从社会转移到政府手里去,教师既是政府任用的一人员,自不能再有所谓“天地君亲师”的地位。又因于政治不上轨道,战乱日兴,再经国外侵略,公教人员薪给日薄,教师既仅是一职业,而此职又所得极微,教师的心情日见低落,教师的生活日陷困窘,而教师的地位也日受人轻视。这一个大转变,较之前清时代更形不如,这却值得我们惊心动魄,深切注意的。
    现在说到香港。香港处境,又与大陆不同,便香港毕竟仍是一个中国社会,我们仍该把中国的文化传统来卜测香港社会之前途,这是绝对无疑的。纵说在香港的青年们,都是急于谋生业,争出路,但教他们如何好好地做一个人,也不会妨碍了他们的生业和职业。当知任何一种职业,都得由人去做。若使整个社会,一般青年,都不懂得如何去做人,那如何能叫他善尽其职?而此一社会之前途,也就不问可知。而且在香港的每一家庭,为父母的,又谁不希望他们的子女,能懂得好好地做人呢?问题是没有这样一套教育教师受人轻视,只是不得已而为之,一有办法,便不肯干此勾当。社会不懂得尊师,为师的也打不起精神,于是师道日消沉。而社会因亦更不懂得师之该尊。如此辗转互为因果,每下愈况,受损害者,则是青年们,是我们的社会前途了。如何来解开此连环结?就中国传统师道言,师道之自觉与自尊,实该由教师方面自动警策。
    教育本是一种精神事业,上承往世,下启后代,不仅青年们的前途,操在教师手上,大而言之,文化传统,民族命运,亦胥赖教育界之维系与光宣。今天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,香港又是处在极特殊的环境中,我们教育界该如何自尊自重,如何自奋自发,对教育事业抱信心,对青年前途抱热忱,在于此种信心与热忱中,自会激发出一种快乐的责任感。而此种快乐,则决非金钱和其他种种物质报酬所能换取。而且教师们自身人格之提高,更已是在其本身有了一种无上之收获。当知作育人才,光宣文化,此是何等伟大的使命?而愿意来担负此使命的,同时其本身却成成伟大。一切的一切,都不应也无从把外面的物质条件来衡量。而且此种精神一经兴起,如向斯应,中国社会上尊师重道的旧传统,与旧观念,必然会迅速复活。这里面的转捩点,则只在为师者之一念改变上。
    救救我们的儿童吧!救救我们的青年吧!救救我们的社会,来重新光辉我们的文化传统吧!师道、师道,愿我们群策群力,一心一意,先把中国传统师道来重新建立起。
作者:钱穆


上一篇:魏文侯的治术
下一篇:再思“润物无声”与“自由实现价值”